上個月,蘋果正式發(fā)布了M1 Pro和M1 Max兩個芯片,以及搭載這兩個芯片的兩款MacBook Pro筆記本。作為一個2015款MacBook Pro的老用戶,這次的產品更新也是我一直希望的,芯片和筆記本都是,我也第一時間下單了。
今天的文章就來聊聊蘋果M1 Pro & Max芯片,特別是它相比M1芯片做出的架構優(yōu)化,以及它擅長與不擅長的事情都有哪些。關注我視頻內容的朋友應該也看到,我做了一期視頻專門介紹這個內容。不過在這篇文章里,我也會分享一些視頻里沒有提到的細節(jié),以及我深度使用一個月的上手體驗與購買建議。
1. M1 Pro & Max 的架構升級
事實上,我其實沒想到蘋果會在這次一口氣發(fā)兩個芯片。去年蘋果M1發(fā)布的時候,我也和大家分享過,我不買的主要原因是內存太小了。所以這次我很期待會有64G版本的出現(xiàn)。
結果當時熬夜看發(fā)布會的時候,先發(fā)布了M1 Pro,然后它最多只支持32G內存,我當時心里就涼了,趕緊安慰自己說32G其實也夠了。關于夠不夠這件事,文章后面會討論。
接著負責蘋果硬件技術的高級副總裁Johny Srouji話鋒一轉,說我們今天“會把極限推向新的高度,不僅推出一款、而是兩款新芯片”,然后屏幕一黑,嘩的一下出現(xiàn)了M1 Max。當時看得我雞皮疙瘩都起來了。
然后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,發(fā)布了M1 Max,并且可以支持最高64GB內存。
如果說,M1的發(fā)布是從0到1的跨越,那么這次發(fā)布的M1 Pro和M1 Max應該是從1到5的提升。雖然不是開創(chuàng)性的,但是提升的幅度非常大。
去年的文章介紹過M1性能和功耗如此牛逼的三個主要原因,分別是5納米工藝的加持、芯片架構的創(chuàng)新,還有最重要的,就是軟硬件生態(tài)的協(xié)同優(yōu)化。對于M1 Pro Max來說,這三點邏輯依然保持不變,但是在這個基礎上又增加了很多芯片架構上的優(yōu)化和提升,總結來說也有3點,分別是:內核數(shù)量的提升,內存帶寬的提升,以及專用加速單元的提升。這些提升的目的非常非常的明確,蘋果并不是要打造一個適合所有應用的巨無霸計算機,而是要造一個面向專業(yè)內容創(chuàng)作者的、遠超市面上任何筆記本、甚至是臺式機的機器。
這其實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方法學與思維方式的轉變。在很多傳統(tǒng)的芯片設計里,技術和業(yè)務是分離的,這很容易造成做出來的產品解決不了問題,或者包含了很多不必要的東西,從而白白浪費了面積和功耗。
而蘋果這次使用的方法,是把上面的過程反過來,根據應用來設計硬件和芯片架構,這就取得了性能和功耗的雙重優(yōu)化。從M1 Pro/Max身上,也可以看到很多DSA、也就是Domain Specific Architecture 領域專用架構的影子。
簡單介紹一下這次的大小王芯片,它們都是片上系統(tǒng)SoC,也就是說在一個芯片里集成了CPU、GPU、神經網絡引擎、視頻編解碼等等IP和模塊單元。同時按照M1芯片的傳統(tǒng),它們也使用了統(tǒng)一內存架構,把內存和芯片主體封裝在一起。
具體來說,小王M1 Pro最高支持10核CPU、16核GPU、16核神經網絡引擎,以及最高32GB內存。大王M1 Max在這個基礎上把GPU數(shù)量和內存容量都提升了一倍,最高支持32核GPU和64G內存。
可以看到,和M1芯片的8核CPU、8核GPU、最高支持16G內存相比,M1 Pro和M1 Max有著肉眼可見的提升。但值得注意的是,它們仍然采用了臺積電的5納米工藝,而且不管是性能核還是能效核,從架構來看和M1并沒有區(qū)別,只是數(shù)量提升了。但這個提升也有點講究,大小王采用了8+2的結構,也就是8個性能核、2個能效核,所以性能核相比M1就直接提升了1倍。
很有意思的是,M1 Pro/Max的這8個性能核分成了兩組,每組有獨立的12MB二級緩存,同時的四個內核還可以動態(tài)的工作。比如根據知名科技媒體Anandtech的數(shù)據,只開一個內核的時候,頻率最高可以跑到3.2GHz,而4核同開的時候頻率會降到3GHz左右。當然也可以一組只開一個內核,而另外一組全開??傊?,這種架構非常的靈活,又不至于有過于精細、細粒度的調度機制。所以這其實也是在CPU架構設計的時候的一種折中和平衡。
圖片來自Anandtech
事實上,M1 Pro/Max最大的提升其實并不在CPU和GPU,而是內存帶寬。
M1 Pro采用了256位的LPDDR5內存,最高帶寬可以達到204GB/s,遠超過M1的68GB/s。而M1 Max直接又提升了一倍,把總線寬度提高到512位,內存帶寬達到408GB/s。
這個數(shù)字是什么概念呢?之前英特爾架構日的文章里介紹過,英特爾當前技術的集大成者、用于下一代超算和云數(shù)據中心的GPU Ponte Vecchio,它的內存帶寬是5TB/s。而M1 Pro Max這個消費級筆記本處理器的內存帶寬是Ponte Vecchio的10分之一,晶體管數(shù)量是它的一半。這個就非??鋸埩?。雖然不能說蘋果在筆記本里裝了半個超算芯片,但是這個內存帶寬在消費級CPU芯片里也是絕對前無古人的存在。
由于M1系列采用了統(tǒng)一內存架構,所以大幅降低了數(shù)據傳輸的延時。而且這么大的內存,這么高的內存帶寬,并不專屬于CPU或者GPU,芯片上的各個模塊都可以快速訪問并且共享內存,減少了很多數(shù)據搬運、拷貝的開銷。
但是另外一方面,M1 Max能不能充分利用這400G的內存帶寬還要打個問號。Anandtech的測試發(fā)現(xiàn),M1 Max的CPU只能使用243G的帶寬、GPU最多使用小100G,這樣還剩下幾十G的帶寬空余。不過這個其實就引到了我們要說的第三個架構升級,那就是專用加速單元的提升。
在M1 Pro/Max里,共享內存帶寬的還有很多硬件加速模塊,最典型的就是神經網絡引擎Neural Engine,以及這次專門加入的針對圖形圖像應用的硬件編解碼模塊。這個其實很好的提現(xiàn)了芯片設計“領域專用”的思想,也就是針對某個具體應用領域,進行專門的硬件優(yōu)化,讓專門的模塊做專門的事情,而不是依賴通用的CPU或者GPU來完成。這樣就能既大幅提升性能,又大幅降低功耗。
所以基于前面說的這些邏輯,M1 Pro/Max的CPU單核性能和M1幾乎沒有區(qū)別,但是多核性能有了質的飛躍,更是吊打市面上現(xiàn)有的其他移動端CPU。
別的廠商擠牙膏都是百分之幾、百分之幾的提升,而M1 Pro/Max上來就是幾倍幾倍的提升。比如根據蘋果的數(shù)據,在同等功耗條件下M1 Pro Max的性能是某8核 PC筆記本處理器的1.7倍。在同樣的性能要求下,M1 Pro Max的功耗只有PC芯片的70%。
這里插一句,去年發(fā)布M1的時候我吐槽過蘋果的圖太營銷號了,沒說對比的是誰,只能成為張三芯片,橫縱坐標也沒有。今年的發(fā)布這些都有改進,也用小字標明了這里比的是微星GP66,里面用的其實是英特爾的11代酷睿i7-11800H。這個就有點扎心了。
從跑分來看,M1Pro/Max的CPU多核性能、以及GPU性能都非常逆天,分數(shù)甚至超過了桌面級CPU 11900K和5800X,甚至逼近服務器CPU的性能。這些產品能放在一起比較,本身就說明M1 Pro Max已經贏了。而且不要忘了M1系列芯片有著極低的功耗,這樣M1 ProMax的性能功耗比,就會遠遠高于任何同級別的競爭對手。
但是,正如之前介紹過的,我們不可能單獨的去買M1 ProMax芯片,而是需要購買蘋果的整個生態(tài)系統(tǒng),包括它的硬件、軟件,還有它的服務和生態(tài),這些才是真正的溢價和利潤。
對于蘋果來說,這不僅經濟上有大利可圖,技術上也有很大好處。因為這讓蘋果可以專注于自己生態(tài)的建設,而不需要各種跨平臺、跨廠商的兼容和適配。這次推出的兩個芯片和兩個Macbook Pro筆記本電腦,就是為了專業(yè)用戶量身打造的,特別是廣大的視頻和圖形圖像內容創(chuàng)作者,他們需要強大的視頻處理能能力。這也是蘋果往芯片里堆這么多GPU、堆這么多ProRes編解碼單元的最主要原因。
至于很多非蘋果用戶常說的“游戲性能”,則是蘋果戰(zhàn)略“放棄”的領域。之所以打引號,是因為蘋果并不是沒有技術能力布局這個方向。事實上,在手游領域,不管是iphone還是ipad,它們的游戲性能都是行業(yè)頂級。
油管的知名博主Dave Lee也分析過,不管是游戲主機、還是Mac和Macbook游戲,都不是蘋果感興趣的領域。比如,傳統(tǒng)的游戲主機廠商都不是靠主機本身掙錢,而是靠賣游戲掙錢。相比之下,蘋果靠賣高溢價高利潤的硬件和生態(tài)掙錢。此外,使用Mac的用戶本來就是少數(shù),他們中有多少人是游戲玩家更要打個問號。所以基于這兩點原因,蘋果干脆就放掉了主機和電腦游戲這個領域,而專攻內容創(chuàng)作這個更加廣泛、專業(yè)、且購買力更強的市場。
2. 上手體驗
我不是數(shù)碼博主,這個玩意就是我的生產力工具。我不買去年發(fā)布的Macbook Air和13寸Macbook Pro的主要原因,除了內存太小,還有就是不方便:接口太少,需要外接一個適配器,非常麻煩。
新Macbook Pro恢復了HDMI和SD卡插槽,這個絕對是剛需,特別是對于需要外接顯示器和經常使用相機讀寫東西的人來說。其他硬件就不用多說了,鍵盤、屏幕、揚聲器、電池,每個都是我用過的所有十幾款Windows/Mac筆記本里最好的。我經常有這樣的疑問,為什么蘋果能做出這樣細節(jié)極度優(yōu)化的產品,而其他廠商不能?困難在什么地方?
至于中間那個劉海,雖然看起來很丑,但我在日常使用的時候幾乎完全不會注意到。大部分應用在使用的時候上面都會有一個菜單欄,會很好的把這個劉海隱藏掉。
我覺得這次蘋果做的非常好的一點,就是傾聽了廣大使用者的感受和反饋,雖然在很多人看來,好像蘋果的設計語言又倒退回了幾年前,但有的時候以退為進,專注于產品實用性的提升,特別是像這種專業(yè)級的產品,是很多人吃飯的家伙,所以好用比特立獨行更為重要。
3. 購買建議
如果你是專業(yè)用戶,日常工作就需要大量處理視頻圖片音樂,特別是如果你用的主力軟件是蘋果生態(tài)的,比如我用的final cut pro等等,或者你從事很多蘋果生態(tài)的軟件開發(fā)和編譯,那么這個機器絕對是性能猛獸。不過如果你是專業(yè)用戶,應該也不需要我的購買建議。
如果你不是專業(yè)用戶,我知道關注我的不少朋友都是學生,那么這個機器大概率不適合你?;蛘哒f,你可能用不到它這么強勁的性能。買個M1芯片的13寸macbook pro或者macbook air,也很香。
對于我來說,老石談芯的全部內容都是基于我之前的2015款macbook pro。我從完全不會做視頻的小白,到現(xiàn)在做了將近50期視頻。從公眾號的第一篇文章,到現(xiàn)在一百多篇原創(chuàng)文章,都是用我之前的那臺Macbook Pro一個字一個字打出來的。
我用這個電腦開啟了太多全新的機會,學到了太多東西,也創(chuàng)作了很多有價值的內容,所以它就是我最重要的生產力設備。但是我的老款電腦做視頻的時候特效加多了就很卡、渲染時間很久,網頁開多了風扇就呼呼直轉,這就限制了我嘗試更多的可能性、也限制了我創(chuàng)作更多的內容,這種感覺非常不爽。
我現(xiàn)在其實也并不需要64GB內存的機器,就像6年前我不需要16GB內存一樣。但我很難保證,未來的某一天我是否有需要,就像我自己也不知道我會開始做視頻一樣。
我相信,有了這臺機器,在今后的五年里,電腦不會是我創(chuàng)造力的制約,我也會用它創(chuàng)作更多更有意思的東西帶給大家。
至于要不要等M2出來,我只能說:等等黨,永不為奴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