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國首批通過L3的車企,公布了。
一共9家:
有意思。
有熟悉的實力玩家:蔚來、比亞迪、廣汽、一汽等等。
也有智能車賽道的新面孔,比如搞卡車的上汽紅巖、搞客車的宇通。
不過也有讓人疑惑的。去年出乎大家意料宣布“首批”拿到L3牌照的奔馳、寶馬,卻沒出現(xiàn)在名單上。
更奇怪的是,一些公認的自動駕駛明星,名字同樣沒出現(xiàn):特斯拉、小鵬、華為…
國家四部委聯(lián)合發(fā)的這個L3試點名單,到底啥標準?有啥用?
中國首批L3,都有誰
官方文件的口徑叫做智能網(wǎng)聯(lián)汽車,包含國標GB/T 40429-2021定義的L3級駕駛自動化(有條件自動駕駛)和L4級駕駛自動化(高度自動駕駛),以往的相關政策文件中都是統(tǒng)一說,這次同樣也沒做區(qū)分。
因為L3/L4在技術上不像L2輔助駕駛和它們的區(qū)別,同屬一類技術范式,是量變積累到質變的關系。
非要嚴格劃分使用場景和準入條件,可能會出現(xiàn)L4無人敢問津,L3迭代受阻的情況。
從這點來看,試點名單本身的含金量是高度“保真”的:至少L3起,意味著系統(tǒng)具備自動駕駛的能力,超越了普通量產車上L2+輔助駕駛能力。
這次9家車企在宣傳中,全部使用了“L3”的說法。
不過實際情況是,各家開發(fā)智能網(wǎng)聯(lián)汽車的應用場景不同,能力邊界也不同,首批9個試點車企自己官宣的“L3”,其實可以分出幾種不同類別。
嚴謹?shù)恼f,名單中其實有9X2=18家公司主體,一家車企對應一個使用主體。
很好理解,L3/L4的車是某個主機廠生產制造,交給“使用主體”去測試或運營,這樣一來使用場景就很清晰了。
首先是7個乘用車試點申請中,6個關聯(lián)的使用主體都是出行服務公司,而且大多和這家車企有投資、控股關系的。
比如上海賽可出行,就是上汽集團旗下的網(wǎng)約車平臺,品牌是我們熟悉的享道出行。
所以這6家(長安、上汽、廣汽、一汽、比亞迪、北汽)車企的目標很明確:Robotaxi。
對于Robotaxi來說,L3是必經(jīng)階段,但停留在L3毫無意義,因為完全去掉安全員的無人駕駛才是商業(yè)模型成立的前提,所以他們的“智能網(wǎng)聯(lián)汽車”產品,最終目標一定是L4級別。
只有蔚來一家沒有關聯(lián)出行公司,使用主體仍然是上海蔚來汽車有限公司,也就是蔚來的研發(fā)總部。所以可以推測,蔚來的“智能網(wǎng)聯(lián)汽車”試點產品,更加接近L3,更貼近C端實際。
商用車特復雜一些。上汽紅巖主營重卡,主要使用場景是長途干線貨運,L4更容易落地,但目前L3也能實現(xiàn)盈利,不像Robotaxi那么緊迫。所以上汽紅巖旗下的友道智途,L3、L4業(yè)務都在推進。
而宇通的客車產品,實際面對的路況和Robotaxi相同,要求的能力也一樣。
所以9個試點通過主體,分成3類:搞Robotaxi的,以L4為目標;以C端乘用車為主的,更偏向L3;以及干線物流為主的L3、L4并行。
使用場景不同,技術難度不同,商業(yè)模型也不同。
這樣一來也就能理解為啥這個名單上沒有沒有特斯拉、沒有小鵬了。
因為無論是特斯拉的FSD,還是小鵬的XNGP,人家自己明明白白說了是L2,根本不在這次L3/L4試點的適用范圍。
不過特斯拉8月份發(fā)布Robotaxi后,會不會也在中國布局?是個很有意思的看點。
華為呢?
人家不造車,也不搞出行公司,沒法滿足官方要求的“車企+使用方”聯(lián)合申請的條件。
不過據(jù)說賽力斯之前提出申請了,只不過這次沒有出現(xiàn)在首批名單上。
首批L3車企車型,有啥意義?
還有一個有意思的現(xiàn)象,去年底L3/L4開放的消息放出后,最早官宣進展的,不是以上任何一個玩家,而是外資車企寶馬和奔馳。
當?shù)拇_讓很多人驚訝,很多不明真相的群眾直呼牛X,傳統(tǒng)豪強一發(fā)力如何如何…
但這次名單中卻沒有他們,為啥?
實際上,去年給奔馳、寶馬發(fā)的是“測試牌照”,屬于國家逐步開放L3/L4的第一階段,很多自主玩家也獲得了,比如極越、路特斯、智己、賽力斯、比亞迪、阿維塔、長安汽車、深藍汽車、極狐汽車…
“測試牌照”和現(xiàn)階段的“通行試點”的關系是擇優(yōu)錄取,而不是保送。
工信部昨天出了一份詳細的情況說明,解釋了開放L3/L4智能網(wǎng)聯(lián)汽車的過程。
“測試牌照”屬于最基礎的,申請難度并不高,有足夠研發(fā)能力和條件滿足的車企,基本都會發(fā)。
但這一階段的主要目標,官方明確為“應用于產品研發(fā)過程,驗證產品在實際道路交通運行環(huán)境下的安全性?!?/p>
說白了就是一場“入學摸底考試”,主要考察這么幾個能力:模擬仿真、封閉場地、實際道路等測試驗證,以及車企要自己拿出一份完善的安全評估方法,并且在監(jiān)督之下進行測試。
現(xiàn)在的“試點通行”,則更像是一場“高考”,你覺得你實力夠,就來自愿報名,但要考察的科目更多更嚴。
通行試點本身又分為五個階段,分別是試點申報、產品準入試點、上路通行試點、試點暫停與退出、評估調整。
當前,只是完成試點申報階段的遴選,并不代表這些車企的L3車輛已經(jīng)取得準入許可或允許上路通行。
留意“遴選”這個詞,意味著“通行試點”的淘汰,從報名階段就開始了。
很有可能,包括寶馬奔馳在內的所有“牌照”獲得者,早都提交試點申請了,但通過的只有現(xiàn)在看到的這9家。
不過工信部也說明了,沒通過或還沒申請的,隨時可以再提交,機會有的是。因為目前沒有設置“有效期”的限制。
通過試點申報階段的遴選,也只能算拿到“準考證”,后面真正的考試包括這些:
產品準入試點、上路通行試點、試點暫停與退出、評估調整。
就拿產品準入試點來說,包括產品準入測試與安全評估、產品準入許可兩個環(huán)節(jié)。
車企要細”完善“牌照”階段自己的產品準入測試與安全評估方案,經(jīng)工信部、公安部確認后,在省級主管部門、車輛運行所在城市政府部門監(jiān)督下,開展產品準入產品測試與安全評估工作。
汽車生產企業(yè)通過評估后,再向工業(yè)和信息化部提交產品準入申請,如果通過了,也有準入有效期、實施區(qū)域等限制性措施。
所以,國內L3/L4開放的步驟程序,是“寬進嚴出”的考核,而且一關比一關嚴格。牌照比試點容易得多,相應的,后面的上路通行或量產,也比現(xiàn)在的試點難得多。
9家車企和關聯(lián)公司獲批“通行試點”,最大的意義是監(jiān)管部門為L3/L4打開量產準入的關鍵許可,無論后面是一帆風順還是跌宕起伏,至少高階自動駕駛的落地進程,在中國開啟了。
但普通用戶離真正買到L3/L4汽車,還有很多的技術要驗證,很多的方案待實踐。
無人車事故責任劃分,有明確方案了嗎?
用戶當然希望發(fā)生事故有政策法規(guī)的支持兜底,但廠家也會強調各種情況下的免責條款。
目前國標卻中的確對L3、L4做了區(qū)分,一個重要標準是駕駛責任主體:L3在駕駛員,L4在車輛制造方、運營方。
但是政策文件中,并未對L3、L4做明確的區(qū)別對待,而是以“智能網(wǎng)聯(lián)汽車”概括。至于事故責任,目前的仍然沿用去年7月的規(guī)定:
事故責任歸屬的判斷由交通違法行為發(fā)生地的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管轄。
在測試過程中事故責任系車輛負責的,造成的損失首先由保險公司賠付,不足的部分由試點使用主體(申請車企或其他試點申請方)補齊。
所以,這次9家車企通過L3/L4通行試點的申報遴選,只是自動駕駛普及的萬里長征邁出了0.5步。
最核心的權責劃分問題,還需要再等等。
一旦L3車型開賣上路,事故究竟誰來買單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