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正文
    • Chiplet封裝的產品介紹
    • Chiplet封裝技術面臨的挑戰(zhàn)
    • 支持Chiplet的底層封裝技術
    • EMIB (Embedded Multi-die Interconnect Bridge)
  • 相關推薦
申請入駐 產業(yè)圖譜

Chiplet封裝技術的應用現(xiàn)狀

2023/05/11
3641
加入交流群
掃碼加入
獲取工程師必備禮包
參與熱點資訊討論

Chiplet封裝的產品介紹

以下介紹幾款國內外使用Chiplet封裝技術的代表產品,包括CPU、GPU和ASIC芯片。

1. 蘋果M1-Ultra CPU:

2022年3月9日,蘋果推出自研的M1-Ultra處理器芯片,通過UltraFusion架構將兩個M1 Max芯片拼在一起,使芯片的各項硬件指標翻倍,性能也得到大幅提升。

2. AMD RX 7000系列GPU:

2022年11月4日,AMD發(fā)布新一代旗艦GPU RX 7000系列,采用新一代RDNA 3架構,首批發(fā)布的兩款型號為RX 7900 XTX和RX 7900 XT。RDNA 3架構采用Chiplet設計,相比于上一代每瓦性能可以提升50%;內置AI加速單元,性能提升了2.7倍。

3. 寒武紀思遠370系列ASIC:

2021年11月3日,寒武紀發(fā)布第三代云端AI芯片思元370,基于7nm工藝打造,是寒武紀首款采用chiplet技術的AI芯片;思元370集成了390億個晶體管,最大算力256TOPS,是寒武紀第二代產品思元270算力的2倍。

4. 壁仞科技BR100系列GPU:

2022年8月9日,壁仞科技發(fā)布首款通用GPU芯片BR100,采用7nm工藝,集成770億晶體管,使用Chiplet與CoWoS 2.5D封裝技術。BR100算力達到1000T以上、8位定點算力達到2000T以上,單芯片峰值算力達到960PFLOPS,F(xiàn)P32算力超越英偉達在售旗艦GPU。

Chiplet封裝技術面臨的挑戰(zhàn)

1. 芯片設計和驗證工具的更新:

Chiplet對上游的設計和驗證提出了新的要求,由于Chiplet芯粒間的堆疊和互聯(lián),在進行設計時不僅要考慮不同的制程工藝、不同架構的芯粒進行集成,還要加入高速互聯(lián)總線和各類接口等;相比于傳統(tǒng)直接設計復雜的大芯片,Chiplet技術對于EDA軟件的要求明顯不同;目前全球前三大EDA軟件廠商已經在布局對應的平臺。

2. 先進封裝技術升級:

傳統(tǒng)封裝一般通過線路焊接的方式進行,Chiplet為保證芯粒之間更快的互聯(lián)速度,會采用2.5D/3D等無需線路焊接的先進封裝方式;從2D、2.5D到3D,可以形象理解為平面上建高樓,樓建的越高,住的人也越多,能裝下的晶體管也更多;目前先進封裝技術發(fā)展較為成熟,已經具備了實現(xiàn)Chiplet的條件。

3. 互聯(lián)協(xié)議標準統(tǒng)一:

各大芯片公司在芯粒接口的互聯(lián)協(xié)議上各自為戰(zhàn),每家公司選擇不同的技術線路和標準,往往是基于公司過往的技術積累,并不能通用;碎片化定制化的接口標準對于Chiplet行業(yè)發(fā)展極為不利;為了解決這一難題,2022年3月2日,英特爾、AMD、臺積電微軟、ARM等十大行業(yè)巨頭宣布成立UCIe聯(lián)盟;UCIe聯(lián)盟的成立為Chiplet技術的發(fā)展奠定了最關鍵的基礎條件。

支持Chiplet的底層封裝技術

1MCM (Multi-Chip Module)

MCM一般是指通過Substrate (封裝基板) 走線將多個芯片互聯(lián)的技術。通常來說走線的距離和范圍可以在10mm~25mm,線距線寬大約10mm量級,單條走線帶寬大約10Gbit/s量級。由于MCM可以通過基板直接連接各個芯片,通常封裝的成本會相對較低。但是由于走線的線距線寬比較大,封裝密度相對較低,接口速率相對較低,延時相對較大。

MCM封裝結構示意圖

2CoWoS (Chip-on-Wafer-on-Substrate)

CoWoS是TSMC主導的,基于interposer (中間介質層) 實現(xiàn)的2.5D封裝技術。其中interposer采用成熟制程的芯片制造工藝,可以提供相比MCM更高密度和更大速率的接口。目前TSMC主流的CoWoS技術包括CoWoS-S、 CoWoS-R以及CoWoS-L三種。

1. CoWoS-S封裝技術

CoWoS-S是基礎的CoWoS技術,可以支持超高集成密度,提供不超過兩倍掩膜版尺寸的interposer層,通常用于集成HBM (High Bandwidth Memory) 等高速高帶寬內存芯片。

CoWoS-S封裝結構示意圖

2. CoWoS-R封裝技術

基于前述CoWoS-S技術,引入InFO技術中的RDL (Redistribution Layer),RDL中介層由聚合物和銅跡線組成,具有相對機械柔韌性,而這種靈活性增強了封裝連接的可靠性,并允許新封裝可以擴大其尺寸以滿足更復雜的功能需求,從而有效支持多個Chiplet之間進行高速可靠互聯(lián)。

CoWoS-R封裝結構示意圖

3. CoWoS-L封裝技術

在上述CoWoS-S和InFO技術的基礎上,引入LSI (Local Silicon Interconnect) 技術,LSI芯片在每個產品中可以具有多種連接架構 (例如SoC到SoC、SoC到小芯片、SoC到HBM 等),也可以重復用于多個產品,提供更靈活和可復用的多芯片互聯(lián)架構。

CoWoS-L封裝結構示意圖

相比于MCM,CoWoS技術可以提供更高的互聯(lián)帶寬和更低的互聯(lián)延時,從而獲得更高的性能;同時受限于interposer的尺寸 (通常為2倍掩膜版最大尺寸),可以提供的封裝密度上限相對比較有限,并且由于interposer的引入,需要付出額外的制造成本和更高的技術復雜度,以及隨之而來的整體良率的降低。

EMIB (Embedded Multi-die Interconnect Bridge)

EMIB是Intel主導的2.5D封裝技術,使用多個嵌入式橋接芯片(Silicon Bridge) 實現(xiàn)芯粒間的高速互聯(lián);這些橋接芯片包含多個路由層,同時內嵌至封裝基板,達到高效和高密度的封裝。由于不再使用interposer作為中間介質,可以去掉原有連接至interposer所需要的TSVs,以及由于interposer尺寸所帶來的封裝尺寸的限制,可以獲得更好的靈活性和更高的集成度。

總體而言,相比于前述介紹的MCM、CoWoS、InFO/LSI等技術,EMIB技術要更為優(yōu)雅和經濟高效,而且能夠獲得更高的集成度和制造良率。但是EMIB需要封裝工藝配合橋接芯片,技術門檻和復雜度都比較高。

圖EMIB封裝結構示意圖

 

相關推薦